“机器人频道|热点资讯” 深度对线;的时代驱动科技未来的快速发展

发表时间: 2024-03-22 07:23:28 作者: 变压器

  原标题:“机器人频道|热点资讯” 深度对线;的时代,驱动科技未来的快速发展

  中关村论坛闭幕,科博会亮点纷呈,尤其是机器人板块倍受关注,显现出我国对机器人领域重视的决心。在推出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中,设定了至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将翻倍的目标,聚焦十大重点领域,争取在机器人创新应用及解决方案上实现百项突破。未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大发展。

  短期内,中关村论坛上引人注目的科博会吸引了众多目光。各式各样的独特机器人震撼的展示令人叹为观止。实际上,这些貌似只存在于科幻片中的机器人,有些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北京丰台的一个康复治疗中心,一些曾经行动不便的病患正在借助外骨骼机器人的力量学习重拾行走的能力。

  邵海鹏先生就是这里面的一个病患。2017年的一起意外事故使他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丧失了知觉。但是,六个月后,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尝试使用外骨骼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附加在人体外部的设备。通过脚底的传感器,它可以感知人的动作和周围环境。然后,依靠背部的控制管理系统,以每秒数千次的速度计算出协调机器人的动作和力度,使其与人体的运动同步。经过反复训练,根据神经可塑性的原理,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会持续刺激病人的神经,帮他们进行神经重塑,从而恢复一部分行动能力。

  帅梅,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说:“实际上,是利用外骨骼机器人进行训练,为他们建立正确的行走模式和本体感觉,使他们能重新获得行走的能力。”

  得益于早期的干预,经过两个疗程的康复训练,邵海鹏的状况得到了缓慢的改善。在2018年,他甚至穿戴外骨骼机器人,用了9天的时间走了42.22公里,创造了机器人马拉松世界纪录。他还参加了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的火种汇集仪式。现在,邵海鹏为自己设定了一个个人目标。

  邵海鹏说:“我的小目标是要整一辆助力脚踏车,然后准备穿越中国的国土,看看我们伟大的中国有多大。”

  胡晓雷和邵海鹏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最初,胡晓雷完全没有办法动弹,甚至无法坐在轮椅上,而现在他慢慢的变成了国家男子轮椅篮球队的一员。

  邵海鹏和胡晓雷所穿戴的外骨骼恢复机器人都出自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中国首个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目前,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慢慢的变成了治疗脊髓损伤、下肢截瘫、偏瘫等重大疾病的有效工具。

  帅梅,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表示:“国家已经发布了这个实施计划,作为行业内的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根据这项计划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落实。在中国,超过8000万的残疾人士以及几亿的老年人将是我们未来的重点关注对象。我们计划将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来制定更多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外骨骼机器人是机器人技术中的一种应用,其细致划分领域包括康复训练、老年人护理、国防和制造业等。机器人的种类非常之多,应用场景广泛,为了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机器人的应用,提高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使用,工业与信息化部以及其他17个部门最近发布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将较2020年翻番。

  国家方案将重点聚焦十大应用领域,突破100种以上的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和解决方案,推动200个以上具有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效果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的普及。同时,我国将努力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的标杆企业、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可以预期,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将在未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实现沉淀爆发。

  梁靓,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和世界机器人大会副秘书长表示:“《实施方案》对于提升中国机器人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加速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自立与自强具备极其重大作用。它不仅能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还将为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过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表示:“实施方案的最大的目的是推动我们国家产业经济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以适应全球智能科技发展的大趋势。”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机器人产业升级换代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机器人技术深度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最新发布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可以说是为接下来的行动提供了明确的路线图.

  赵春江解释说:“该实施方案突出了应用场景的打造,以及产业技术的升级和创新发展。实际上,它是推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具体落地的一个重要行动方案。”

  梁靓解释说:“《实施方案》选择制造业、农业、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等十大领域为重点,还在于这些领域的应用基础好,覆盖面广,带动效应强。它们是推广应用的典型领域。以这些领域为切入点,能有效地培育新的机器人产业业态,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对机器人产业的逐步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机器人的确是一种高度灵活的自动化设备。它们具备感知、规划、行动和协作等能力,这些能力让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与人类或其他生物相媲美。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机器人能被划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大类,而服务机器人如外骨骼机器人等种类非常之多,被大范围的应用于零售、物流、医疗、教育、安保等与我们正常的生活紧密关联的领域。

  在医疗领域,机器人的应用也慢慢变得广泛。就像你提到的,北京协和医院的孙医生正在使用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进行患者的畸胎瘤切除手术,而他本人并不是特别需要站在手术台前,而是坐在电脑旁操作。通过机器人进行手术,不仅手术更精准,而且手术时间缩短,大幅度的提升了手术效率和患者的治疗效果。这就是机器人技术带来的巨大改变。

  这款由北京术锐研发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无疑是创新科技的杰出代表。由68个高精度伺服电机驱动,它可以自由旋转540度,每秒能实现千次亚毫米级别的精准控制,这在过去是人类手部无法达到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机器人的应用大大改进了手术方法。过去进行此类手术需要在患者身上打四个孔,而现在只需要一个。这显著减少了手术对患者的侵害,同时也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这个改变不仅体现了技术进步,更体现了科技对人类生活品质改善的巨大贡献。

  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代表了外科手术的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并且其技术壁垒非常高。过去,美国的公司一直占着垄断地位,他们只对中国出口那种需要在患者身上打四到五个孔的多孔腔镜机器人,对更先进的单孔机器人技术则设有出口限制。

  然而,北京术锐就像一股清流,打破了这种技术封锁,让我们见识到了科技的力量。他们自主研发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其性能甚至超过了一些国外的产品。这充分评估了中国在科学技术创新领域的实力,也代表着我们在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医疗水平方面更有信心。

  《实施方案》强调要推动医疗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如在康复医疗、远程医疗以及卫生防疫等场合,以此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鼓励具备条件和需求的医院采用机器人进行精准微创手术,以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使更多患者受益.

  中国自2013年以来已连续九年成为全世界最大、增速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这足以证明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强大竞争力。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虽然已经跃居全球第五,达到每万名工人322台机器人,但相比于排名第一的韩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是计划把机器人密度进一步翻番。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突破和掌握更多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

  中国的老龄化和劳动力问题能通过发展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来解决,这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预计到2022年,中国的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180亿元,未来该领域将有巨大的发展和应用空间。

  随着人工智能、5G、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融合与应用,我们所知的传统工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些新兴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将持续推动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并提供全新的工作方式。

  这将给整个社会带来广泛且深远的影响。而自主创新,确保国家科学技术实力的增长,是我们实现这一变革的关键。因此,我们有理由对未来充满信心,并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这是我们的祖国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国家安全、繁荣稳定的重要保证。我们必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